关闭菜单
新闻新闻
  • 港聞
  • 中國
  • 国际的
  • 財經
  • 地產
  • 健康
  • 娛樂
  • 生活
What's Hot

阿Lam生日開騷仔女孫女全家突襲 劉德華、許冠傑群星賀壽 陳奕迅驚喜現身合唱《數字人生》

13 10 月, 2025

世界投資者週圓滿結束 投委會主席杜淦堃倡加強數碼金融投資者教育

13 10 月, 2025

中共特工乱台新手法曝光 专家解读

13 10 月, 2025
Facebook X (Twitter) Instagram
新闻新闻
  • 港聞
  • 中國
  • 国际的
  • 財經
  • 地產
  • 健康
  • 娛樂
  • 生活
新闻新闻
  • Home
  • Buy Now
Home » 中西醫衡量標準之爭:安徽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旅的感想|陳新燊
財經

中西醫衡量標準之爭:安徽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旅的感想|陳新燊

新闻中心由 新闻中心13 10 月, 20251 分钟阅读
LinkedIn Twitter Facebook 电子邮件 Telegram WhatsApp 复制链接
中西醫衡量標準之爭:安徽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旅的感想|陳新燊

中西醫之爭早已超越簡單的「中醫是否科學」的論辯,它已然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深層的文化命題,體現了兩種認知世界的方式——農耕文明孕育的整體觀與工業文明發展的還原論——在當代中國的碰撞與交融。這場爭論牽動的不僅是醫學範式選擇,更涉及產業發展路徑、文化傳承方向乃至國家戰略布局。

當我們仍在「科學性」問題上反覆自證時,日本的漢方藥卻以「去哲學化」的姿態,通過高度標準化與產業整合,成功進入主流醫療體系並暢銷全球。然而,1996年「小柴胡湯事件」導致數十人因間質性肺炎死亡,又暴露了這種「有體無魂」路徑的潛在風險。  

中國試圖走「中庸」之路:在保留中醫理論內核的同時,套用西醫的評價與管理標準。結果卻陷入「魂不附體」的困境——理論被懸置,臨床實踐不斷西化,科研話語權失落,產業鏈底層混亂。

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中藥農「看天吃飯」、交易依賴「手抓鼻聞」的現狀,正是這一困境最真實的縮影。 

一、認知範式差異:中西醫的根本分歧  

1. 兩種認識論的本質區別

中西醫衝突的根源不在於療效高低,而在於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根本差異。中醫建立在關系思維基礎上,將人體視為與自然、社會相感應的開放複雜系統;西醫則建立在實體思維基礎上,致力於尋找疾病的物質基礎並進行精準干預。  

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等概念,構成了一套解釋人體生命活動與疾病規律的符號系統與關系模型。其核心「辨證論治」強調動態平衡與個體化治療,通過「望聞問切」收集信息,旨在恢復個體獨特的生理平衡。這種範式長於處理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複雜疾病、慢性病及功能失調,特別是在「治未病」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  

西醫則建立在解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科學基礎上,致力於尋找疾病的物質實體(如病原體、基因突變、分子靶點)。診斷依賴客觀檢測指標,治療追求標準化方案,並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驗證其普遍有效性。這套體系在急性病、傳染病、外科手術等領域成就卓著。  

2. 範式錯位帶來的評價困境

當前對中醫藥的評價往往強行套用西醫標準:要求中藥通過隨機對照試驗 (RCT)證明療效,明確「有效成分」,將「證候」轉化為「生物標誌物」。這種「範式套用」導致中醫特色被不斷稀釋——辨證論治簡化為「病證結合」,整體調節被拆解為「多靶點作用」,傳統經驗因難以通過RCT驗證而被邊緣化。

結果是「尺子不準,袍子變形」:既未能真正驗證中醫的獨特價值,又在「科學化」過程中逐漸喪失其核心優勢。這種範式錯位是當前中醫藥發展困境的深層原因。  

二、中國現實困境:「魂不附體」的三重焦慮

1. 臨床實踐的西化趨勢 

當下多數中醫院普遍以CT、MRI、化驗單為核心診斷依據,醫生用在望聞問切上的時間大幅壓縮,轉而主要解讀檢查報告。辨證論治退居次要位置,「方證對應」甚至「對病用藥」成為主流。患者從「被傾聽的整體之人」轉變為「數據集合體」,中醫特有的人文關懷與個體化診療模式,在醫療效率與標準化管理的壓力下不斷流失。  

中醫藥高等教育中西醫課程比例失衡,許多年輕中醫師在校接受系統的西醫訓練,而對傳統理論掌握薄弱,自然傾向於「西為中用」,進一步加速了臨床實踐的西化進程。  

2. 產業基礎的標準缺失

在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安徽亳州,交易至今仍高度依賴個人經驗判斷:採購員憑「抓一把、聞一聞、嚼一嚼」定品質,藥農靠「看天吃飯」賭收成。由於缺乏公認的質量分級與定價標準,優質藥材難以獲得價格溢價,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普遍——野生藥材與人工種植品混賣,硫磺熏蒸品與無硫產品同價競爭。  

這種「無標準」狀態使得藥農缺乏提升品質的內在動力,整個產業鏈基礎脆弱,藥農收入極不穩定,「豐產價跌、歉收虧本」成為常態,嚴重制約產業升級。  

3. 學術研究的話語權失落

為獲得國際主流學術圈認可,當前中醫藥研究普遍採用「信號通路」、「分子對接」、「網絡藥理學」等西方科學話語體系。一篇中醫藥研究論文若不提及特定分子標志物,很難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  

這種「翻譯式研究」存在雙重問題:一方面,其解釋力往往不足,用微觀機制解釋「清熱解毒」等中醫概念常流於表面,難以真正還原複方的整體效應;另一方面,導致中醫自身話語權喪失,核心概念如「氣」、「血」、「痰濕」被邊緣化,理論創新停滯。長此以往,中醫有淪為「用現代技術驗證古老經驗」的工具的風險,喪失學術主體性。  

三、日本鏡鑒:漢方藥現代化的得失

1. 標準化成功的經驗

日本漢方藥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極具參照意義的樣本。日本通過將210種漢方制劑納入醫保體系,實行嚴格的GMP管理,並確立「標準湯劑」制度——統一原料基準、生產工藝與質量標準,實現了漢方藥的高度標準化、產業化與便捷化。產品劑量明確、服用方便,作為「標準化工具」被西醫廣泛用於「方證對應」。  

這種「工具化」應用顯著降低了使用門檻,使漢方藥成功嵌入現代醫療體系,年產值超過2000億日元,成為傳統醫藥現代化的典範。  

2. 去哲學化的潛在風險

為達成標準化目標,日本漢方主動剝離了陰陽五行、臟腑辨證等理論核心,將複雜的辨證論治簡化為「癥狀-處方」對照手冊。醫生無需深入理解中醫理論,只需對照癥狀開方。  

1996年「小柴胡湯事件」是這種路徑缺陷的集中爆發。在中醫理論中,小柴胡湯有嚴格的適應證(少陽病)和禁忌證。而日本「方證對應」的濫用模式,導致其被長期用於大量不適用的慢性肝炎患者,最終引發嚴重的間質性肺炎,造成百餘人發病、十餘人死亡的悲劇。事件後,漢方藥銷量驟降50%,行業遭受重創。  

當成分複雜的複方藥脫離理論指導,成為機制不明的「黑箱」時,其安全性風險將大幅增加。  

四、破局路徑:構建「魂體合一」的現代中醫藥體系

1. 產業根基:建立基於質量的分級體系

當務之急是建立「以質論價」的市場新秩序。應制定融合傳統鑒別、關鍵成分含量、化學指紋圖譜等多維質量標準,建立簡明易行的質量分級制度。  

2. 引入金融工具: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

在質量分級的基礎上,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是實現「魂體合一」的戰略性舉措。  

功能一:規避價格風險,保障藥農收益

期貨市場最核心的功能是套期保值。藥農或合作社可以在種植期初,就通過期貨市場以預設的價格賣出未來的收成,提前鎖定利潤,徹底改變「豐產價跌、歉收虧本」的惡性循環。  

功能二:發現真實價格,引導理性生產

期貨市場通過公開、透明的集中交易,能產生具有廣泛公信力的遠期價格信號,引導藥農科學規劃種植品種和面積,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盲目生產。  

功能三: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產業集中度

標準化的期貨合約本身就是最權威的質量標準和交易憑證。這能極大減少目前亳州市場依賴「手抓鼻聞」所帶來的高昂信息成本和交易摩擦,吸引大型資本和藥企進入,促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實施挑戰: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中藥材品種繁多、品質受地域、天氣和年份影響極大(「道地藥材」概念)、標準化倉儲和交割體系建立成本高昂。如何設計出既能反映品質差異,尤其是「道地藥材」的非標準化特性與期貨標準化要求之間的巨大張力,減少投機炒作潛在風險等難題,是龐大的挑戰。這需要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產業巨頭、市場參與者和科研機構的通力合作。

3. 工業制造:推動整體質控的智能化升級

推廣指紋圖譜質控技術,確保每批次成品的化學圖譜相似度,穩定複方的整體物質基礎。同時創新制劑技術,開發智能煎藥系統、中藥配方顆粒自動化調配系統。  

4. 臨床診療:建設數據驅動的輔助系統

研發舌象儀、脈象儀等四診信息客觀化採集設備,建設中醫臨床大數據平台,通過人工智能挖掘辨證規律與療效證據,形成「數據驅動的新標準」。  

5. 醫保支付:建立激勵相容的付費機制

推動按療效價值付費,探索按病種打包付費。建立符合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價指標,將治未病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6. 科研創新:探索融合雙軌的研究範式

對單一功效成分(如枸杞多糖、陳皮揮發油)繼續走「提取—RCT—國際注冊」路線;對整方(如四君子湯、逍遙散)用真實世界研究(RWS)收集「體質-療效-費用」大數據,回答「誰省錢、誰受益」; 基礎研究應雙軌並行,一方面利用現代科技研究複方藥理,另一方面加強中醫原創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則應多元並舉,重視真實世界研究的價值。  

7. 教育體系:培養中西醫融通的複合人才

調整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加強中醫經典教學和臨床思維培養。建立早臨床、多臨床的教學模式,強化師承教育與傳統診療技藝傳承。

五、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預防醫學與治未病的智慧 

1. 治未病的三個層面

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個層面。通過體質辨識、四季調攝、情志調節等多種手段,在疾病發生前進行干預,阻斷其發展路徑。  

2. 現代研究的科學證實

現代研究逐漸證實了中醫預防理念的科學性。例如,通過對不同體質人群的代謝組學研究,發現陽虛、陰虛等體質具有特定的代謝特征譜;通過循證醫學研究,證實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導引術對改善糖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具有明確效果。  

3. 當前體系的發展瓶頸

在當前的醫療體系中,中醫預防保健的優勢並未得到充分發揮。醫保支付主要覆蓋治療性服務,預防性干預難以獲得補償;治未病的療效評價缺乏標準方法;預防醫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  

六、黑木耳多糖案例的啟示  

1. 成功路徑分析

「黑木耳多糖通過美國FDA二期臨床試驗」和加拿大衛生部批準其為天然保健產品的案例,為中藥國際化提供了具體啟示。這一案例選擇「單方提取物+國際標準」的路徑,從傳統藥食同源材料中提取明確活性成分,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的RCT標準驗證其功效與安全性。  

2. 三點重要啟示

這證明,單一成分產品可作為中西醫接受的「通用語言」通過嚴格科學驗證能為傳統經驗提供證據;高投入能帶來國際認可、市場準入和品牌溢價。  

3. 多元化國際化策略

於單方、成分明確的產品,可以走國際注冊的規範化道路;對於體現中醫整體調節特色的複方,可以優先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  

結語:從產業根基到學術自信的升維之路

中國的中醫藥現代化,不應是「有魂無體」的困頓,也不應是「有體無魂」的險路,而應是「魂體合一」的升維之路。  

這條路始於產業根基:以期貨市場穩定藥農生計,讓「優質優價」成為現實;成於臨床賦能:用數據技術激活中醫「魂」,使辨證論治在現代醫療中煥發新生;終於國際表達: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基於真實世界證據的「中國藥食同源方案」。  

當慢病發病率因「治未病」而下降、醫保支出因中藥干預而減少、藥農收入因優質優價而提升的三條曲線自然交匯,「中醫是否科學」的爭論自會消散。因為最好的標準永遠樸素而有力:  農民多賺錢,百姓少生病,國家少花錢。 這不是一場關於「科學性」的辯論,而是一場關乎民生福祉與文明傳承的實踐。  

當百萬級真實世界數據證明「中國藥食同源方案」讓慢病發病率下降,醫保支出減少,中醫藥的現代化便不再是理論之爭,而是實實在在的健康革命。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电子邮件 Telegram 复制链接
新闻中心
  • 网站

新闻编辑部为您带来全球华人社区的最新资讯。我们致力于提供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让读者全面了解时事动态。

Keep Reading

紫金黃金完成收購哈薩克RG金礦100%權益 料進一步擴建礦山生產規模

蜜雪冰城跨界攻啤酒業 盼建「日茶夜酒」消費 Z世代鍾情「果啤」等成商機

老虎國際料中概股回歸大勢所趨 已於納交所掛牌6年 合適時機將來港上市

銀債退款回流傳統收息股|曾淵滄

特朗普發文稱想幫中國非傷害 恒指開市挫656點 阿里跌近4% 黃金相關股逆市升

今日大跌市 撈乜股票好?|唐牛

编辑精选

世界投資者週圓滿結束 投委會主席杜淦堃倡加強數碼金融投資者教育

13 10 月, 2025

中共特工乱台新手法曝光 专家解读

13 10 月, 2025

40至60歲必吃堅果?營養師推介15種超級食物 防高血壓/中風/癌症/腦退化

13 10 月, 2025

秋冬家具保養|達人教路 木質/皮革/布藝 清潔大法|專家教精你

13 10 月, 2025

死亡搖擺︱江門電單車疑高速失控 司機遭拋出身亡

13 10 月, 2025

最新消息

前TVB一線花旦逛內地超市見一物賣2蚊嫌貴掀熱議 早前憶受無綫力捧落淚呻辛苦被批不感恩?

13 10 月, 2025

海關青年領袖團參與正向思維講座 副關長胡偉軍分享心得

13 10 月, 2025

【更新】川普抵以色列 13名人质待释放

13 10 月, 2025
Facebook X (Twitter) TikTok Instagram
© 2025 新闻. 版权所有。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接触

在上方输入并按 Enter 键进行搜索。按 Esc 键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