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環球網》見習記者 鐘凱 廣州報道
遼陽首富鄭春穎的「自然堂」要上市,這一消息在業界已傳兩年,如今,「靴子」終於落地。
近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自然堂」)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華泰國際及瑞銀集團擔任聯合保薦人。若進展順利,自然堂將成為繼毛戈平之後,又一家登陸港股市場的國貨美妝品牌。
對比珀萊雅、丸美、上美等同行,自然堂邁向資本市場的腳步明顯滯後,而今年以來,又一批國貨美妝提速IPO,面對行業間的群雄逐鹿、資本推動的競爭圍剿,鄭春穎與自然堂又該如何破局?
遞表前拉歐萊雅「上車」
早在2001年,鄭春穎就在上海成立了伽藍集團,並推出旗艦品牌「自然堂」;三年後,他和胞弟鄭春彬出資成立了自然堂有限公司,透過收購承接了上海自然堂生物科技持有的智慧財產權和業務。 2012年1月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也從500萬元增加至2.25億元。
國貨美妝產業近年發展迅速,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中國化妝品市場零售額已從2019年的7,794億元成長至2024年的9,346億元,並預計2024-2029年將以6.6%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至1.29億元成長率,幾乎是全球平均數十億元的兩倍元。
在這種高景氣度下,自然堂也走得又快又穩。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以2024年零售額計,自然堂是中國第三大國貨化妝品集團,其旗艦品牌「自然堂」於2013年至2024年間連續12年以零售額計,排名國產化妝品品牌前兩名,展現出穿越週期的強勁韌性。
近十年前,珀萊雅、完美等國貨美妝就已開始對接資本市場,並接連完成上市,如珀萊雅、丸美在2017年、2019年登陸上交所;貝泰妮2021年登陸深交所,上美、鉅子生物2022年登陸港交所。反觀自然堂,每當其母公司伽藍集團被問及上市計劃時,回答總是:「只要能夠解決資金問題,就可以不上市」。
直到2023年,鄭春穎以170億元成為遼陽首富,市場開始傳言,伽藍集團考慮最早於2024年在港口上市。《星島》記者也發現,自2023年9月起,自然堂先後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成立BVI公司,在開曼群島設立擬上市主體。這是內資公司跨國架構搭建的典型路徑。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遞交上市申請前夕,自然堂新進行了一輪融資。其中,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集團歐萊雅透過美町出資4.42億元,獲得6.67%股份;加華資本出資3億元,獲得4.42%股份。若以此計算,自然堂目前估價約66.27億元。
「第一」願景受阻 單品牌依賴過高
在2023年客戶年會上,鄭春穎曾以伽藍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身份發表演講,宣布2024年啟動戰略3.0,全新願景是成為「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科技美妝企業」,且稱未來將從「雙聚焦、多品牌、全業態、國際化」四個方面聚焦業務。
但目前從業績指標來看,實現上述願景仍有較大阻力。根據此次提交的招股書披露,2022-2024年,自然堂錄得收入分別為42.92億元、44.42億元、46.01億元,年複合比也僅增加6.42%。
以2024年業績進行對比,該公司收入遠不及珀萊雅、上美、貝泰妮及上海家化等同行。
儘管自然堂號稱打造了一個多元化的品牌組合以抓住市場擴張機遇,但截至2025年6月底,其旗艦品牌「自然堂」的SKU達到383個,佔總SKU逾73%。公司方面也坦言,「自然堂」一直是公司品牌組合的基石,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貢獻了總收入的94.6%、95.9%、95.4%和94.9%。其他品牌包括「珀芙妍」「美素」「春夏」「己出」等,業績貢獻尚待提升。
同時,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的毛利率分別為66.5%、67.8%、69.4%及70.1%,成長原因主要是毛利率相對較高的線上通路收入增加,公司策略性增加了相對較高毛利率的保養品、彩彩產品銷售。
只是如此高的毛利率,最終未能轉化為豐厚的利潤回報。 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的歸母淨利分別為1.47億元、3.02億元、1.90億元、1.91億元,對應歸母淨利率分別為3.42%、6.82%、4.13%及7.80%,與萊雅貝泰妮等。
此外,魔鏡洞察的一份報告顯示,2025年國內美妝護膚行業市場銷售額排名中,前十的頭部品牌只有珀萊雅和上美旗下韓束兩個國貨品牌;腰部品牌(11名-100名)中,百雀羚、科蘭黎、林清軒等比增速均很亮眼,甚至增長兩倍,而增速之下,自然的銷售1%。
燒錢換市場 過半營收砸向行銷
事實上,過去幾年,國貨美妝產業的擴張,除了「國潮」的出現提振了消費者的信心,也與線上平台蓬勃發展有關。因此,從傳統線下轉向線上管道,是國貨美妝品牌的重要調整策略,自然堂亦然。
數據顯示,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來自線上直營門市的收入分別為18.20億元、19.57億元、24.36億元及13.28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42.4%、44.1億元及13.28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42.4%、44.1億元、53.0%。
線下方面,截至目前,自然堂已佈局6.27萬個終端零售點。其中,經銷商從2022年的286家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300家,但對應的經銷商銷售收入佔比卻從32%降至16.9%。 2025年7月起,自然堂開始透過開設「自然堂自營旗艦店」,加強線下佈局。
一方面,美妝品牌高度依賴行銷和廣告建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激烈的通路競爭也需要支付高昂的通路成本,如線下入駐費用、電商平台流量成本等。在這些因素綜合下,國貨美妝品牌近年來的銷售費用佔比往往比其他行業更高。
《星島》記者發現,自然堂的銷售費用率一直維持高位,從2022年的56.97%增加至2024年的59.05%,2025年上半年為55.02%,主要就是加強產品和品牌行銷所致,且與珀萊雅、貝泰妮、上海家化等費率相比,該公司的銷售等費率更高。
自然堂的成長效率與高昂銷售費用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依賴自身經營現金流支撐進一步壯大發展已漸力不從心。因此,有市場人士表示,其赴港募資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繼續留在牌桌上的「入場券」。
最新招股書也顯示,自然堂本次募資用途,將主要用於加強在銷售管道的DTC能力,提升線上和線下銷售網絡的協同效應,提高銷售及行銷活動的效果;豐富多品牌矩陣及增加品牌曝光;投資於研發及產品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