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全速發展「北都」,近期收地拆卸工程如火如荼,新都會火速成型;據本報統計,自北都大計公布以來,暫時有19個項目申請放寬地積比率及高度限制,涉及約10.5萬伙公私營房屋,當中有約4萬伙屬私宅單位,料未來一幢幢摩天住宅群將拔地而起。
近年不少財團紛紛參與北都發展,積極改劃區內用地;包括新地最新一宗申請為其持有的古洞雙魚河項目,早於2022年獲城規會批建909伙,最新再向該會遞交新發展方案,申請放寬發展密度,以興建3幢16層高分層住宅,單位伙數增加16.8%至1062伙。
私樓佔4萬伙
地盤面積約21萬方呎,較獲批計劃略為縮減約1173方呎,地積比率由不多於2倍,申請略為放寬至2.012倍以興建3幢樓高16層分層住宅,另設1層地庫等,住宅幢數較舊方案的6幢減少一半,建築物高度限制為水平基準上70米,合共提供1062伙,平均每伙單位面積約399方呎,估計住客數目2868人,而住宅總樓面維持42.41萬方呎。
新世界持有的粉嶺北第14區地皮,曾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地積比率及高限制,以興建4幢32層高住宅群,提供約2300伙,整個項目涉及可建總樓面約111.85萬方呎。項目地盤面積約15.53萬方呎,包括1498方呎政府土地,申請進一步輕微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由主水平基準以上140米,申請放寬至144.14米,即增加約2.96%。
計劃興建4幢樓高32層、另有2層地庫及4層平台的綜合用途樓宇,以提供2300伙私人住宅單位,平均每伙單位面積約417方呎,估計住客數目約6440伙;而住宅部分以地積比率6倍發展,涉及可建總樓面約93.21萬方呎;另外,非住宅以地積比率1.2倍發展,可建總樓面約18.64萬方呎,以用作零售及會所等用途。換言之,整個項目涉及可建總樓面約111.85萬方呎。
另外,土木工程拓展署曾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古洞北/粉嶺北兩個地區,合共37幅公私營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最多增加3成,並同步申請增加建築物高度限制;未來可以提供58439伙公私營房屋單位,估計對比原有規劃料增加約1萬伙。
業界:善用土地資源
涉及區內第一期工程範圍以外的用地公私營住宅地。當中古洞北內的17幅住宅用地,包括12幅私營房屋及5幅公營房屋用地,申請放寬地積比率及建築物高度限制,其中私人住宅用地增加2成地積比率發展,而公營房屋地則增加3成地積比率,調整後地積比率為4.2至7.8倍,範圍內的建築物高度,介乎主水平基準上80至180米;預計日後公私營房屋供應可提供約33510伙,較原有估計增加逾5000伙。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表示,參考規劃署建築規劃標準與準則有關住宅密度部分最新版本為2016年,而關於零售設施仍然追溯至2009年,認為版本未能跟上及配合現時最新發展;而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建基加入,有條件令建築物密度及高度增加發展。
華坊諮詢評估資深董事梁沛泓表示,可成功放寬地積比率,基本上項目價值就可以按比例增加,如住宅地積比由5倍提升至6倍,相關地塊就可以升值20%,這增幅未計算樓宇高度限制增加下,單位景觀亦能得到改善。若發展商責負興建社福設施面積不變,相關成本更可由增加樓面面積攤薄,提升項目利潤。在現市況下對地積比率和高度限制申請採取較寬鬆處理,可向手持地塊發展商提供誘因。
相關文章:北都|洪水橋片區試點年底招標 住宅地增至三幅 減少道路減基建要求提高財務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