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頂尖藝術收藏組織「敏求精舍」成立65周年,香港藝術館與其聯手舉辦「鑑古識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展覽,展出超過四百組珍貴文物,包括青銅、玉器、陶瓷、漆器、家具、書畫、琉璃等,規模為歷年之冠。藝術館以創新展示手法,呈現中國五千多年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讓觀眾穿梭古今,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重視文物保存與研究
享譽國際的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由一群熱衷中華文化的收藏家組成。主席陳永達憶述:「戰後一班來自上海、北京的收藏家移居香港,帶來豐富收藏品。他們定期聚會展示珍藏、品茗論道,這種傳統保留至今。」其會員包括銀行家、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背景多元但皆秉持「好古,敏而求知」的精神,重視文物的保存與研究,積極推廣中華文化。除了收藏,亦不斷舉辦講座、將研究心得編撰成書,並將部分藏品捐贈予公營博物館,讓珍貴文物能夠傳承下去。
對比展示 以古喻今
香港藝術館與敏求精舍多年來合作無間,每五年舉辦一次大型展覽。今年以「鑑古識今」為題,館長(中國文物)麥詠雯解釋:「展覽巧妙地將古物與現代連結,劃分為五個展區,展品設置經精心佈局。例如入口處將戰國玉舞人珮、朱銘太極雕塑與謝景蘭畫作並列,三件展品雖來自不同時空,卻共同以藝術凝固一瞬的動態,流傳至今,正是『鑑古識今』的精髓。」
展覽突破傳統難以讓觀眾觸摸文物的限制,融入燈光效果與科技。例如透過光暗轉換燈效,顯現明代永樂甜白釉盤的暗花龍紋,令人彷彿置身古代宮廷,以燭光細賞瓷器;亦設有3D全息投影技術,讓觀眾猶如將古物「上手」,體驗古代生活。
展品背後的故事
每件展品皆承載收藏家的心血與故事。陳永達分享其首件藏品——清順治五彩百子圖蓋罐,「它原被誤判為明清『過渡期』作品,後經研究證實為順治年間精品,成為我研究明清瓷器的起點。」
副主席鍾棋偉展出西周青銅器周㗬壺,此珍品曾為乾隆皇帝收藏,壺耳呈獸首造型,壺頸飾鳥紋項帶,古樸精緻。他說:「藝術館很厲害,特意將它與雍正瓷器並置,它們外型相似,呼應『鑑古識今』主題,也展現策展團隊的創意。」
另一位副主席麥溥泰則分享南宋定窰白瓷瓶,「這瓷瓶釉色如玉,底部刻有「新官」二字,代表皇家供品。」他視收藏為生活的延伸:「收藏茶具讓我思考古人如何使用器物,這是最開心的過程。」
麥詠雯總結:「這些文物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歷史見證,讓大眾理解古代生活與美學思想。」在敏求精舍成員多年努力下,讓中華文化的瑰寶得以代代相傳。
鑑古識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
日期:2025年8月30日至 2026年1月14日
地點: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香港藝術館二樓專題廳
門票:標準票 $30、團體票 $21、優惠票 $15
*持有效博物館通行證者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