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是一位电影制作人和作家,尽管受到中国审查机构的严密审查,他仍以真实的眼光看待当代西藏人的生活,于周一在西藏去世。 他 53 岁。
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在一份声明中宣布了他的死讯,他是该院的教授。 声明没有具体说明死因,也没有说明他死在哪里。
西藏及其人民经常被陈词滥调歪曲。 对西方来说,这是乌托邦,一个基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 1933 年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描写的幻想。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西藏人是需要拯救和康复的农奴或野蛮人,宣传片将汉族干部描绘成解放者。
万玛才旦(在他的母语中发音为 WA-ma TSAY-ten),和大多数藏人一样,没有姓氏,而是使用他的两个名字,他说,作为一个孩子,他一直渴望能够准确地描述他的家、人们现有的好莱坞和中国电影没有提供的文化。
他在 2019 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无论是衣服、风俗还是举止,每一个元素,即使是最小的元素,都是不准确的。” 面试. “正因为如此,当时我认为,如果有人在拍电影时对我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了解甚少,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在他的电影中,万玛才旦很少描绘西藏的中国人口,这些人口在 1951 年红军占领西藏后激增。为了躲避中国审查,他避免提及在中国被视为支持西藏独立的达赖喇嘛。 这使他能够避免公开的政治批评,同时仍能处理更广泛的主题,比如传统和身份在现代化面前的丧失。
他是第一位在中国工作并用藏语拍摄电影的藏族电影人。 他也是第一位毕业于培养国家一流导演的著名北京电影学院的藏族导演。 但就像中国所有探索少数民族和宗教的艺术家一样,他受到国家审查员的额外审查,并被要求提交中文剧本以供审查。
“当然,他面临的挑战是制作能够反映藏族身份认同感和藏族文化敏感性的电影,同时又不会激怒中国当局,” 丹增索南居住在印度达兰萨拉的西藏电影人和作家在电话中说。 “万玛才旦非常好地驾驭了这条细线。”
在《沉默的圣石》(2005 年)中,他描绘了西藏人的日常经历:僧侣们全神贯注于电视,村民们为新年歌剧表演排练。 在“老狗”(2011 年)中, 带刺铁丝网的图片 横跨西藏草原审视了国家的权力和祖传土地私有化的复杂性。
他的电影“不仅仅是关于西藏的,”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西藏历史学家和学者 Tsering Shakya 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是关于中国和被中国经济奇迹抛在后面的人们。”
随着万玛才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电影业和观众开始接受藏语作为大银幕上使用的语言。 通过将西藏口述故事和歌曲的传统与现代电影制作形式相结合,他的电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类型,有人称之为西藏新浪潮。
“他的电影所包含的故事——总是经过精心构图和精心调制——用最温柔的声音讲述了有力的真理,”曾为万玛才旦的一些作品编写字幕的中国电影策展人和研究员雪莉·克莱瑟 (Shelly Kraicer) 说。 “他是一位重要的世界电影制作人。”
他寻求指导新一代的西藏电影制作人,包括松太嘉、杜嘎次让、拉巴嘉和万玛才旦的儿子晋美听列,他们后来都执导了自己的电影。 司机、助理和其他剧组成员有时会兼顾多个角色,以当地方言的临时演员和教练身份出现。
“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西藏电影圈、电影业,”巴黎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研究所藏语文学教授弗朗索瓦丝·罗宾 (Françoise Robin) 在电话中说,她认识白玛才旦二十多年。 “他对友谊非常忠诚。 有些人和他一起工作了 10 年。”
白玛才旦 1969 年 12 月 3 日出生于青海省,青海省是西藏东北部地区的一部分,传统上称为安多。 他的父母是农民和牧民。
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沉浸在经典文本中,放学后花几个小时手抄佛经。 在兰州的西北民族大学学习西藏文学和翻译之前,他曾当过四年教师。 随后,他在家乡省份担任公务员多年。
从 1991 年开始,他发表了以西藏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用藏文和中文写成,讲述个人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强调了与自然和动物建立联系的重要性,“用最简单的语言展示了生活的复杂性,”香港浸会大学教授 Jessica Yeung 说,她认识万玛才旦十年, 翻译他的作品. 后来,他将自己的一些故事改编成电影。
在 2000 年代初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后,他发行了《沉默的圣石》以及其他几部电影,获得好评。 十年后,“塔洛》(2015 年)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必须走出他与世隔绝的村庄去登记政府身份证的旅程,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 它 获奖无数,包括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在藏人中,它也在几年内成为有抱负的电影制作人的开创性作品。
“西藏电影应该展示西藏人的生活,”白玛才旦在藏语广播公司康巴电视台最近发布的未注明日期的采访中说。 “就我而言,从我的第一部电影开始,我就希望我的电影中绝对包含藏人角色,他们都会说藏语,并且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是藏语。 这就是西藏电影与众不同的地方。”
万玛才旦后来的电影得益于他较高的知名度。 “金帕》(2018),讲述卡车司机碾过羊后搭便车的故事,由香港导演王家卫的捷通影业制作,并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 “气球》(2019)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计划生育法律下应对意外怀孕的故事,同样在威尼斯首映。 即将上映的电影《雪豹》讲述了人类与食肉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 在他去世时,他正在制作另一部电影。
除了他的儿子之外,还没有其他幸存者的信息。
李友 贡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