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卡姆 (Henry Kamm) 曾获得《纽约时报》的普利策奖,曾报道欧洲和苏联的冷战外交、非洲的饥荒以及东南亚的战争和种族灭绝,周日在巴黎去世。 他98岁了。
卡姆先生的儿子托马斯在圣约瑟夫医院证实了这一消息。
卡姆先生在二战期间为躲避纳粹迫害,从他 15 岁时逃离的大陆,到当时被称为印度支那的战场和杀戮场,卡姆先生成为了《泰晤士报》外籍工作人员中的完美明星:一位快速、准确、时尚的人。作家,精通五种语言,具有全球联系和报道本能,可以在当天的新闻中发现人类戏剧和历史观点。
前《华尔街日报》记者托马斯·卡姆 (Thomas Kamm) 在 2017 年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他早期的流离失所深深影响了他在《泰晤士报》 47 年的职业生涯。这“解释了他在整个新闻职业生涯中始终对难民、持不同政见者和那些没有权利的人表现出的兴趣”一个声音和受压迫的人,”他说。
亨利·卡姆 (Henry Kamm) 凭借有关 1977 年逃离饱受战争蹂躏的家园、勇敢穿越南中国海的东南亚难民困境的文章,荣获 1978 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许多人乘坐不安全的小渔船航行了数月,忍受着可怕的贫困,却发现自己在任何海岸上都不受欢迎。
在对数百名难民(他们被称为“船民”)的采访中,卡姆先生描述了逃离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日本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的绝望。可能的死亡导致了近乎饥饿的折磨、在公海上溺水的恐惧以及当世界将他们拒之门外时的彻底拒绝。
“自两年前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以来,数万名来自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难民在陆地和海上漂泊的悲伤画面中,” 卡姆先生写道 来自新加坡的评论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充分地体现了人们的讽刺和痛苦,他们认为自己选择了自由,却最终陷入了对那些他们期望得到帮助的人的敌意或冷漠之中。”
他写道,一艘停泊在新加坡港的破旧货轮满载着 249 名东南亚难民,他们在泰国登上这艘船,在露天甲板上生活了四个月,经历了狂风暴雨和无情的烈日。在一个又一个的港口中都找不到避风港。
“起初,他们等着去一个能给他们一个家的国家,”卡姆写道。 “然后他们降低了希望,希望找到一个承认他们存在的国家,并让他们至少暂时上岸,直到一届或另一届政府决定让他们留下来。”
普利策评委指出,由于卡姆先生的报告,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最终向东南亚难民敞开了大门。
卡姆先生后来写了两本有关亚洲的书。 在《龙腾飞:越南与越南人》(1996)中,他描绘了一个在共产主义下挣扎的国家,并以四千年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与美国的战争。
他的著作《柬埔寨:来自受灾之地的报告》(1998 年)追溯了这个国家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红色高棉屠杀数百万本国公民到随后数十年经济和社会苦难的过程中陷入野蛮行径的过程。
“卡姆对柬埔寨长期悲剧的描述是简洁、直率和愤怒的,”阿诺德·R·艾萨克斯 写在 纽约时报书评。 “它几乎完全基于他自己的报道,几乎没有从其他记者和历史学家的工作中获取任何材料。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优势,而不是劣势,这是对卡姆多年来新闻报道质量的致敬。”
1925 年 6 月 3 日,他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现波兰弗罗茨瓦夫),原名汉斯·卡姆 (Hans Kamm),父亲是鲁道夫·卡姆 (Rudolf Kamm) 和保拉·卡姆 (Paula (Wischnewski) Kamm)。 这个男孩长大后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
1938 年 11 月水晶之夜事件后,他的犹太父亲在纳粹对犹太人的围捕中被捕,但在他离开德国的条件下被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释放,他于 1939 年 5 月离开德国,前往英国和美国他定居的州。 汉斯和他的母亲在布雷斯劳经历了漫长而可怕的签证等待后,乘坐密封火车穿越欧洲前往葡萄牙,并于 1941 年乘坐一艘葡萄牙轮船到达纽约。
汉斯就读于曼哈顿华盛顿高地的乔治华盛顿高中并学习英语。 1943 年,他以亨利·卡姆 (Henry Kamm) 的名字入籍美国。 18 岁时,他加入了二战军队,并在比利时和法国与德国人作战,并在那里学习了法语。
1946 年出院,他进入纽约大学并于 1949 年毕业,获得英语学位。 《泰晤士报》对他的外交知识和语言能力印象深刻,聘请他担任文案员。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卡姆先生在纽约担任新闻编辑室职员,后来担任文案编辑,但他发表了三篇署名文章,其中两篇发表于 1958 年,内容涉及唱片业的发展,一篇文章以 1954 年的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纽约的跳岛旅行。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东部的一个岛链。
1950年,他与芭芭拉·利夫顿结婚。 他们育有三个孩子:艾莉森、托马斯和尼古拉斯。 这对夫妇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分居,多年后离婚。 自 70 年代以来,Kamm 先生与 Pham Lan Huong 住在一起,并抚养她的儿子 Bao Son。 除了 2018 年去世的范兰香 (Pham Lan Huong) 之外,卡姆先生的家人和 10 个孙子都在世。
1960 年《泰晤士报》在巴黎开设国际版后,卡姆先生被派往那里担任助理新闻编辑。 1964年,他成为一名驻外记者,开始报道欧洲各地的故事。
1966 年,他被指派全职报道波兰。
1967 年,他在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现为捷克共和国)的利迪策写下文章,讲述了 1942 年为报复暗杀一名纳粹官员而屠杀 173 名男子的惨痛经历。 卡姆在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讲述了一位老妇人在火葬场废墟上摇摇晃晃的情景,她在火葬场的废墟上摇晃着,念着犹太教为死者祈祷的卡迪什语。
“老妇人完成了祈祷,亲吻了这本书,然后将其放回了她祈祷时夹在两脚之间的购物袋,”他写道。 “她从包里拿出一根犹太人在亲人去世周年纪念日点燃的蜡烛。 她点燃了它,把它放在熔炉废墟深处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爬到地上,默默地离开了。”
卡姆先生于 1967 年至 1969 年间担任《泰晤士报》莫斯科分社社长,并因其对苏联的报道而获得乔治·波尔克奖。
1968 年,他报道了布拉格之春,这是共产党领导人领导下的一段自由主义改革时期,后来被入侵的华约军队镇压。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卡姆先生最好的新闻来源之一是他的朋友 瓦茨拉夫·哈维尔,捷克作家和异见人士,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最后一任总统(1989-92)和捷克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93-2003)。
卡姆先生后来在东南亚、巴黎和东京担任分社社长。
20 世纪 70 年代,他常驻巴黎,经常前往撒哈拉以南非洲报道毁灭性干旱、农作物歉收和饥荒。 20 世纪 90 年代,他常驻日内瓦,在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进行报道。
1996 年退休后,卡姆先生住在法国普罗旺斯阿维尼翁附近的拉涅。 后来他搬到了巴黎西部靠近布洛涅森林公园的养老院。
2018 年,他申请并获得了德国公民身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他青少年时期逃离的国家的和解。 他的论文档案(包括大约 7,000 篇《纽约时报》文章)由纽约公共图书馆保存。